“景村融合型”-美麗鄉村設計方法論
2021-11-18 17:42:44 ()次瀏覽

01
“景村融合”的內涵
美麗鄉村是指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宜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然而,在快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國農村面臨邊緣化和空心化,傳統農業逐漸減弱,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美麗農村建設面臨諸多問題。因此,要建設看山看水,記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必須理性判斷鄉村的現實,根據鄉村的自然資源稟賦、歷史傳統和未來發展要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
農村是一個整體和有機的系統,通常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產和生活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相互依賴和整合。農村性是農村旅游的本質特征。農村歷史積累形成的獨特而簡單的文化和物質遺產不僅是美麗農村的靈魂,也是農村旅游的主要吸引力。
農村旅游應以滿足旅游者對自然的向往和對鄉土情感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為目標,為旅游者提供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產品。但是,目前的鄉村旅游往往只追求短期利益,造成農村傳統“衰落”、文脈斷裂、旅游核心資源、景觀環境遭到破壞等現象。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它通過“五位一體”地建設生態、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能夠在歷史記憶和社會記憶中建構鄉愁鄉情、詩情畫意。
因此,景村融合是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景區建設融為一體的有效途徑之一,以旅游景區標準建設美麗鄉村,以旅游景區建設帶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景區與景區融合協調發展。
02
“景村融合”的模式
美麗農村建設的重點是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和諧發展,農村旅游的發展主要體現了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四大功能。景區與農村一體化將景區與農村視為一個系統,通過協調各方利益和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景區與農村一體化的核心是建設空間互應、資源共享、元素互補、利益共同體。
1 空間互應
依托村莊本體,開發利用土地空間,使景區和村莊在空間上相互疊加。
2 資源共享
開發鄉村自然景觀、文化遺產等旅游資源,讓村民和游客共享旅游資源。
3 要素互補
以道路、水、電、文化、教育、衛生等為核心的農村生活服務設施與以食品、住房、交通、旅游、購物、娛樂為核心的旅游服務設施重疊,具有較強的互補作用。
4 利益互顯
在景村融合的發展中,要在滿足村民和游客利益的同時,保持農村持續和諧發展。
03
“景村融合”的實施策略
景村融合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在強調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更要注重物質景觀空間和文化特色的傳承。通過加強村莊綜合規劃整治、復合旅游開發和農村文化品牌建設,可以實現景村融合的發展目標:
1 強化村域綜合規劃整治
以促進旅游業發展、富村富民為核心,通過鄉村資源整合與建設,開展村域綜合規劃與環境綜合整治。
2 強化復合型旅游開發
深入挖掘農村人文風貌、地理文脈和民俗風情,結合游客市場需求和現代旅游發展趨勢,發展鄉村觀光休閑、文化體驗和鄉村度假等復合旅游。
3 強化鄉村文化品牌塑造
將鄉村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將特色文化與鄉村建設實踐相結合,傳承地域文化,在村容村貌和景觀改造方面注入鄉村特色文化,使文化建設成為鄉村旅游景區特色的有效途徑。
04
“景村融合”的路徑
基于景觀村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充分協調居民和游客的利益,尋求鄉村現代化與旅游地方性、鄉村景觀保護與旅游產品創新、鄉村生活服務設施均等化與旅游服務設施體驗的平衡。這就要求美麗鄉村建設與景區建設同步規劃、建設和管理,優化公共景觀和基礎服務設施,形成以景帶村、以村實景、景村互動的發展模式
1 通過加強農村整體功能定位,明確農村旅游發展和目標,促進景村互動發展。
2 通過優化村莊空間布局,生活、生產、生態等發展邊界,實現景村一體化發展。
3 通過明確景區和鄉村的主題形象,塑造文化特色,打造核心旅游吸引力,發展景區和村莊。
4 以鄉村資源稟賦和景區市場需求為基礎,創新旅游產品,促進農業與旅游業互興發展。
5 通過完善景區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村民和游客的生活和休閑需求,達到主客共享公共服務設施的目的。
05
結語
我國以自然與人文客體為核心吸引力的鄉村旅游活動,呈現出一種恢弘的發展態勢。農村旅游開發對于保護鄉村景觀生態、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傳承農村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旅游發展是新常態下推動鄉村轉型發展、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村“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農村美是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而鄉村旅游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礎上,尋找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契合點,促進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融合,使之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保障。以景村融合為基礎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從景區建設層面強化了鄉村的功能和形象定位、空間布局、旅游開發和基礎設施配套設施,豐富了現有村莊的規劃內容,以鄉村旅游發展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保障鄉村旅游發展,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